昌黎葡萄园扶贫车间:家门口的就业机会,残疾人日薪超150元

在河北省昌黎县,一片生机勃勃的葡萄园里,隐藏着一个特殊的“扶贫车间”。这里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,更是让残疾人朋友找到了尊严与希望,日薪超过150元,成为了昌黎县扶贫工作的一道亮丽风景线。
昌黎县,自古以来就是葡萄种植的宝地。近年来,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,昌黎县依托当地资源优势,大力发展葡萄产业,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。然而,在产业发展过程中,如何让更多村民,尤其是残疾人朋友,共享发展成果,成为了当地政府关注的焦点。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昌黎县积极探索创新,在葡萄园内设立“扶贫车间”,将生产、加工、销售等环节集中在车间内完成,实现了“家门口就业”。车间内,工人们忙碌着,他们有的负责葡萄的采摘,有的负责葡萄的分级、包装,有的负责产品的销售。这些工人中,就有许多残疾人朋友。
李师傅是车间里的一名残疾人员工,他的妻子患有重病,家庭生活十分困难。自从来到这个“扶贫车间”后,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每天,他都能在这里赚到150多元的工资,不仅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,还让他重拾了生活的信心。
“在这里工作,我既能照顾到家庭,又能赚到钱,真是太好了!”李师傅激动地说。像李师傅这样的残疾人朋友,在昌黎县的“扶贫车间”里还有很多。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,实现了人生价值。
昌黎县“扶贫车间”的成功,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引导。据了解,昌黎县在设立“扶贫车间”时,充分考虑了残疾人的实际需求,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岗位和培训。同时,政府还积极协调资源,为车间提供必要的设备和技术支持。
“扶贫车间”的设立,不仅让残疾人朋友实现了就业,还带动了当地葡萄产业的发展。在车间内,葡萄从采摘到包装,再到销售,实现了全产业链的闭合。这不仅提高了葡萄产品的附加值,还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。
如今,昌黎县的“扶贫车间”已经成为了一个示范项目,吸引了全国各地前来学习、借鉴。许多地方纷纷表示,要将这一模式推广到自己的地区,让更多残疾人朋友受益。
昌黎葡萄园“扶贫车间”的成功,充分展示了我国在扶贫工作中的创新精神和责任担当。在家门口的“扶贫车间”,残疾人朋友不仅找到了就业机会,更找到了尊严和希望。让我们共同期待,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,更多残疾人朋友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,共享发展成果。







